近幾年來,隨著CFA和FRM證書的日益趨熱,各項銀行在招聘人員時更青睞于持有此類證書的人群。

“高凈值人士”現今是銀行界人士*用的新名詞之一,受到追捧的背后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對于私人銀行業務所表現出的*大熱情。然而,發展概念的差距、經營體制的掣肘以及專業人才的短板,都無一不大大束縛了其發展的步伐。

地位之辯

私人銀行起源于瑞士,打著“財富在哪私人銀行就會出現在哪”的旗號,2005年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瑞士友邦銀行*將它引入到了中國。之后從2007年中國銀行首開私人銀行業務開始,國內有近10家中資銀行也加入到了私人銀行的行列。目前,這份名單還在增加,浦發銀行、北京銀行正在加緊籌備私人銀行,青島銀行甚至有意向專業私人銀行轉型。同時,中金公司、廣發證券等券商也都已成立了專門的財富管理部門,往“準私人銀行”靠攏。

近期,建行和福布斯中文榜推出的2010年《中國私人財富白皮書》預計,中國高凈值人士可投資資產總額將比同期增長4.1萬億,增幅22%。這個人數將達到38.3萬的群體,正在給國內私人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據統計,私人銀行帶來的利潤往往是普通客戶的10倍以上,這是私人銀行業務為商業銀行帶來的回報。”建設銀行副行長陳佐夫表示。

但業內人士認為,時至今日,中國私人銀行的發展離真正的私人銀行概念差距依然很大。現有的私人銀行的法律地位卻不盡相同,折射出監管者態度不明確。截止目前,僅有工行和農行擁有銀監會頒發的私人銀行牌照,但其他機構也同樣進行著私人銀行業務的經營活動。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張旭陽表示,“拿牌也支持,不拿牌也可以做,到底怎么樣,他也說不清楚,沒有成熟的模式對私人銀行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體制之惑

從中國私人銀行的發展情況看,除了法律地位上的模煳,體制上現實掣肘更讓私人銀行糾結。中國的私人銀行從成立起,就不是像國外的私人銀行是通過客戶拓展建立起來的。它往往依靠了商業銀行母體的網點資源,初期表面上進展順利的背后,暗暗種下爭奪客戶源的苦果。?一位大型銀行的零售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私人銀行的業務和零售業務并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客戶資產門檻比零售的財富管理業務更高一點,這個我們也能做。為什么要推薦給私人銀行?”

上海銀監局副局長張光平就指出,當前國內很多私人銀行還停留在一般性個人理財的水平上。事實也確實如此,國內私人銀行的主要服務還停留在產品推動層次,帶有明顯的美式“經紀模式”印記,對于私人銀行領域的主流模式歐洲咨詢模式,則普遍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姿態。在服務特色還未成型的情況下,私人銀行卻需要從現有零售部門分流*客戶,難免造成兩個部門經常“打架”。

這一點在銀行內部的機構設置上可見一斑。以民生、中信銀行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采取準事業部模式,先天的物理網點偏少的劣勢導致他們表現的**。以民生銀行為例,經過2009年年中優化之后,民生私人銀行則專注于業務規劃、產品研發、風險管理、條線統籌等層面,客戶管理、營業利潤則全部落地各地分行。盡管前總裁朱德貞盡量協調平衡各層面的利益關系,但據透露很多時候也很無奈,這也成為媒體猜測其離職的重要原因。相比較而言,工行、中行、交行等國有大行還只是將私人銀行設置為零售業務部下的二級部門,對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傾向于依靠原有的資源,表現出以穩健的態勢發展。招行稍顯特立獨行,私人銀行部門屬獨立一級部門,但與零售業務部由同一個總經理管理。

市場人士認為,受分業經營限制,私人銀行機構可投資的金融市場范圍有限,可投資市場深度不足,導致目前國內私人銀行行業金融產品同質化還比較明顯,原創性不足,產品設計創新水平較低。要解決“打架”的問題,還需要各個方面協同能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與此相對應的是國際投行等的私人財物管理基金或者資產管理服務的可操作水平和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經營模式,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可操作程度很受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