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FRM證書,一定對金融風險管理領域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很熟悉,那么,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核心內容都有什么呢?

購買力評價理論是一種研究和比較各國不同的貨幣之間購買力關系的理論。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決定匯率的“首先的基本的依據”;匯率的變化也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的變化而決定的,即匯率的漲落是貨幣購買力變化的結果,這個理論又分兩部分:

1.jue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于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jue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jue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

>>>點擊免·費領取:各科必背定義+歷年真題中文解析+學習備考資料(PDF版)

2020FRM備考資料大禮包

jue對購買力平價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理論,jue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來表示各自的貨幣購買力的話,則兩國貨幣匯率決定于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比。用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Pa和Pb分別表示本國和外國一般物價的水平,則jue對購買力平價公式為:

Ra=Pa/Pb或Pb=Pa/Ra  Ra:代表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的匯率

Pa:代表本國物價指數 Pb:代表外國物價指數

它說明的是在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決定的主要因素即為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

2.相對購買力平價:是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

認為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國家之間貨幣購買力或物價的相對變化;同匯率處于均衡的時期相比,當兩國購買力比率發生變化,則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就必須調整。

FRM一級題庫

想要了解更多,直接點擊圖片進入詳情頁面!

相對購買力平價表示一段時期內匯率的變動,并考慮到了通貨膨脹因素。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于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即相對購買力平價說明的是某一時期匯率的變動,即兩個時點的匯率之比等于兩國一般物價指數之比。用e0和et分別表示基期匯率和報告期匯率,Pld和Plf分別表示報告期本國和外國的一般物價指數,則相對購買力平價公式為:

本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

本國貨幣新匯率 = 本國貨幣舊匯率×外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

本國物價指數 = 本國貨幣舊匯率×外國物價指數

如果jue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物價指數就是兩個時點物價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jue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