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來聊聊CPA的前世今生。 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自 1991 年正式設立以來,經歷了若干次重大變革,主要節點可以概括為“四擴、兩改、一轉型”。
?1. 1991 年:考試制度誕生 12 月 7–8 日舉辦首屆全國統一考試,僅設 4 科——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經濟法,當年 2.3 萬人報考,472 人全科通過。 最早的注會考試原來只有四科!
?2. 1995 年:第一次“擴科” 把原“經濟法”拆分為“經濟法”和“稅法”,科目增至 5 科。而稅法基本上每年都在調整,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考試難度也在逐漸提升。
?3. 1999 年:信息化起步 首次將計算機技術用于報名、考場編排、成績發布,并在香港設立境外考點。 這時候,信息化只是淺淺地用了下,考試仍為紙筆作答。?
4. 2009 年:第二次“擴科”與分層改革 ? 新增《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專業階段從 5 科變為 6 科; ? 首次設立 綜合階段 職業能力綜合測試,形成“6+1”模式; ? 實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過渡,2010 年起全面執行新制度。 這時候,我還在上大學,還沒有報名的資格,但在老師及同學的引導下,也慢慢對注冊會計師有了認知。當時并不知道它有多厲害,只知道它很牛,具體有多牛,說不上來,畢竟就算有考過了的老師們,也還是在從事教學工作,沒有真正的實戰經歷。有很多事情,必須得自己去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其中的艱辛。 注會考試首次被劃分為了兩個階段,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專業階段,還是以前那樣,一科一科地考,不同的是又新增了一科,但戰略這科在起初時難度并不大,難度是后續慢慢加上去的。綜合階段,其實也不是六科混在一起,即不是大綜合,而是兩個小綜合,卷一考的是會計+審計+稅法,卷二考的是財管+戰略+經濟法。 專業階段要求五年內考完,否則會滾動作廢最早通過的科目。同樣,綜合階段也要求在通過專業階段后五年內必須考完。
?5. 2012 年:考試形式轉型 全面實行機考(計算機化考試),取代紙筆作答。從2012年開始,后面就都是機考模式了,機考模式跟傳統的紙筆模式的區別非常大,尤其是大題的作答方式。所以,考生朋友們在平時練習的時候,就應該習慣用電腦來答題,選擇題用手機或平板做一做,問題不大,但大題建議最好是用電腦來做,你可以建一個word文檔來記錄自己的練習狀況,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
6. 2014 年:制度微調 取消綜合階段“5 年內通過”的限制,并正式將機考寫入《考試辦法》。 這個在當年應該算是爆炸性新聞了吧?!要知道,以前的綜合階段是要求在通過專業階段后的五年內必須考完的,如果連續五年都沒有過關或者沒有報考或者沒有出考,就喪失了報名資格,而專業階段的合格證又是綜合階段的報名必備條件,所以大家想想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了。 其實,仔細推敲一下,綜合階段自從2010年開始全面實施,到2014年剛好是五年,而恰恰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取消了綜合階段的五年限制期,這其中有沒有可能存在某些后臺實力強大的關系戶推動了這一條的修改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各位看官自己品吧! 不管怎么說,這對考生們是一條絕對的利好消息!你甚至可以考一輩子,但現實情況更多的是自己不愿考了,懶得看書或者根本沒時間看書,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般情況下,專業階段都能通過的考生,基礎都不會差,稍微努努力,綜合階段合格證絕對是手到擒來的。
?7. 2020 年:時間提前 專業階段考試時間由傳統的 10 月份整體前移至 8 月下旬,并沿用至今。這樣一來專業階段就跟綜合階段的考試時間在一起了。但是,報名時間還是每年的4月啊,新教材再快也是等到過完年以后才能出來吧,一般是在每年的2、3月份。 其實,這對考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對于基礎不太好的考生,其實從上年的9、10月份開始就要進入備考狀態了,一年報兩門或三門差不多,時間更充裕者以及自律性更強者,可以考慮報考更多的門數。?
果然,考證還是得越早考越好(在符合報名條件的前提下)!現在,真的是越來越難了,要求越來越高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