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浪潮之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正在顛覆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變革之下,各家銀行將金融科技提升到了戰略高度,持續加大人才引入與資源投入,持續推動銀行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轉型,以期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優勢。

圖片
圖片

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整體處于相對落后水平。但也不乏利用好金融科技“助推器”,在我國銀行業轉型發展道路上實現“彎道超車”的典范,中原銀行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CGFT項目管理辦公室專訪了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一級學員,中原銀行直銷銀行部副總經理張凌明同學,深入了解了中原銀行金融科技發展戰略以及在金融科技人才選、用、育、留等各方面的實踐經驗。

凌明同學在企業信息化和金融科技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工作歷遍工程師、架構師、IT及業務咨詢等。在中原銀行直銷銀行部,主要分管科技系統建設及科技輸出業務,對于金融科技的應用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中小銀行金融科技人才理想規模是多大?

在轉型金融科技的過程中,中小銀行ZUI缺乏的是什么?技術?資金?每個銀行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況,但談起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缺乏,卻是常常能產生共鳴——“金融科技人才稀缺和培養難,已經成為制約中小銀行轉型的ZUI大瓶頸”。


對于這一現狀,在銀行工作多年的張凌明也深有體會。他說,中小銀行受業務方向、人才編制、所處區域等多方面限制,如果像大行一樣,什么系統都靠自己研發明顯是得不償失的,ZUI好的選擇就是跟第三方公司合作開發。相應的,在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方面,中小銀行就會更青睞于偏向應用開發及管理的專業人才。而在人才儲備規模方面,張凌明則認為,各家銀行應根據自身戰略、業務以及體量靈活組建專業化金融科技人才隊伍。雖說同為城商行,但各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差異巨大。從公開的數據也可以看到,像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已達數萬億規模,而小的可能只有100多億,所以大部分區域性銀行其行編科技人才規模基本在50人到150人左右,上500人的都不是特別多。從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發展看,為保持金融科技持續發展,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在200-500人左右是比較理想的規模。“中原銀行在這方面,走得還是比較靠前的,因為我們‘打造具備金融屬性的科技公司’的定位越來越清晰。“目前行編科技及數據人員加外包人員超過2000人,在城商行系列中科技投入是比較大的。”


做好人才的選、用、、留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金融科技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迭代越來越快,懂金融又懂科技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由于種種客觀因素限制,不少中小銀行在招攬科技人才時常處于劣勢。

有問題就得解決,張凌明坦言,目前中小銀行也在科技人員管理機制,薪酬,培養等方面不斷調整,爭取在愈發激烈的科技人才爭奪中斬獲較為理想的戰果。

選,就是校招和社招相結合。一方面培養名校畢業生。另一方面,定期去大城市社會招聘,以針對性策略吸引成熟人才——比如,吸引有意愿回家鄉發展的*科技人才。

用,充分發揮人才積*性,給予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育,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人才適合往哪個方面發展,是技術?是管理?還是綜合?這需要我們在他入職一到兩年內,把未來三到五年的培養計劃明確下來。

留,首先是相對優勢的薪酬。第二是和諧的工作環境,大家能較為融洽的為統一的目標在一起工作。第三,還要有針對*人才的彈性福利制度,解決他們切身問題。


比較而言,CGFT認證更專精


做好金融科技人才的選、用、育、留并不容易,張凌明表示,“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證書的推出為金融機構人才招聘、培養提供了更便捷的選擇,為什么這么說?在我個人看來,一個專業、科學的證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堪比行業的標準,就像項目管理PMP、供應鏈管理CPIM、注冊會計師CPA,這些已經不僅僅是一張證書了,它形成了圍繞著這個證書的生態,比如說課程培訓、認證考試、繼續教育、社區交流等等。”


“從目前的發展看,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認證擁有這樣的潛力。我在報名之前也了解過其他的金融科技師認證體系,比如說深港澳和銀行業協會的。綜合比較下來,我覺得我們CGFT一級課程雖然不算多,但都比較精,每一門課程都是圍繞著金融科技這個主題去設置。而且,授課的各位教授和*都是該領域內著名的大咖,講解深入淺出,學習過程并不吃力。可以說,CGFT一級課程的設計*合理,對于科技人員來說,可以深入了解財務、金融,甚至管理方面的知識;對于像我這樣金融專業背景的人來說,雖然本科和MBA階段都有學過,但在提升科技技術能力的同時,又把財務、金融知識又復習了一遍,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很有幫助。”


“作為學員,我相信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認證也能夠通過證書的方式建立金融科技行業人才的標準,也希望CGFT能夠持續發展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的一個比較好的證書項目。”



專業多精類人才在職場上更受重視

今年5月,零壹智庫發布的《金融科技人才招聘系列報告(2021年Q1)》指出,在金融科技人才中,科技類人才進入管理層的可能性高于其他行業。2021年一季度,管理類崗位占崗位總數的9.95%。其中,IT/互聯網類、金融類、品牌類、行政類和其他人才的高管率分別為17.95%、11.00%、7.46%、8.71%和1.63%。

從近幾年金融機構招聘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整個金融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更青睞復合型人才——從早期著重單一專長的I型人才,進入到要求專業多精的T型及π型人才,甚至是非型人才。落在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定位和作用上,就是支撐業務的技術*需要T型人才,而業務伙伴需要打造π型人才,而引領金融科技變革需要“非”型人才。現在搭建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隊伍,要儲備不同類型的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既需要非型人才,也需要T型人才、π型人才共同構建人才供應鏈,形成組織內部的人才生態。

對于這一行業發展趨勢,張凌明也有自己的體會,他表示,“如果單純做開發工作,職場發展空間應該不會太大。而精通開發、了解業務的人才則會是各大金融機構或企業培養的重點,或者說這些人在職場上會更受重視。”所以,我個人建議,目前還在校園學習金融專業課程的同學,在學有余力的時候,一定要去學一些數據,甚至技術、開發相關的課程,成長為復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