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短視頻巨頭快手*快將于11月在香港完成IPO,但具體時間暫不明確。

2011年快手前身“GIF快手”創立,其產品借助動圖在微博傳播,曾達到千萬級月活。2012年底,GIF快手轉型社區遇到瓶頸。2013年程一笑團隊與宿華團隊合并后,推薦算法被應用到了內容分發上,用戶體驗改善明顯,用戶量及DAU迅速增長。

截至目前,快手日活用戶數超過3億,甚至用短短十年時間經歷10輪融資,股東包括百度、騰訊及紅杉資本等公司,且都投資過大額資金。去年12月的快手F輪融資中,融資額高達210億,由騰訊領投,成為目前快手的*股東。而近期快手的上市,計劃招募350億元,預估有望達到3500億元,或許將成為短視頻領域*股。

火爆的短視頻市場

短視頻作為互聯網第三大流量入口,“謀殺”用戶無數的時間和精力,號稱互聯網文娛市場*大時間殺手。

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10月12日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增幅顯著。截至2020年6月,短視頻以人均單日110分鐘的使用時長超越了即時通訊。在網絡視聽產業中,短視頻的市場規模占比*,達1302.4億,同比增長178.8%。

龐大的短視頻行業

面對如此火爆的短視頻市場,各大公司也紛紛入駐短視頻領域。目前國內短視頻平臺數量已超過100家,且仍在增長。短視頻平臺不僅數量眾多,類型也很多樣,從新聞、電商到娛樂,幾乎全方位覆蓋。從短視頻產品類型上看主要分為幾類。*類是以快手為典型的短視頻平臺;第二類是在原有的APP中嵌入短視頻模塊的互聯網平臺,例如騰訊、淘寶、今日頭條等;第三類是在人民日報類網媒平臺中加入短視頻的媒體;第四類是以生活娛樂為主的App,如美妝、美食、旅游類App。

短視頻作為一種內容傳播方式,它的流行催生了一條產業鏈,從內容的生產、傳播,再到消費,在這個流程中平臺和個人用戶都能夠盈利。目前,主流的變現方式有廣告收入、電商變現、打賞收入和知識付費等。

廣告收入,即在視頻中植入廣告,是短視頻的主要變現方式。例如一個烹飪的視頻,就可以用產品作為道具增加產品的曝光度,由廣告商支付費用獲得廣告收入;電商賣貨主要是網紅探店視頻或者是好物分享視頻,點擊分享的人多了,就會制造出爆款產品,形成購買轉化創造收入;打賞收入是指直播或者優質視頻的用戶打賞,也是短視頻變現的途徑之一;知識付費是指,有的人會把課程錄成小視頻,這些優質的付費視頻也能吸引用戶付費觀看創造收入。

短視頻的變現方式多種多樣,除以上主流的幾種收入之外也會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想要通過短視頻獲利就必須生產和傳播高質量、個性化的短視頻內容,以吸引用戶和提高粘性。

5G時代如何深耕

短視頻的風靡是由于其本身門檻低、傳播快、流量大等自身因素優勢,同時也離不開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以及容易產生焦慮等人為因素。在這種在特定環境下,短視頻比文字和圖片能更好地展示內容,而且視頻時間短,方便碎片化閱讀,內容生動、有趣能緩解壓力,這也是小視頻吸引用戶的重要原因。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及流量資費的進一步降低,未來短視頻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5G、VR等新技術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提升短視頻內容豐富度和用戶交互度。生動有趣的背景搭建使觀看短視頻、直播的用戶獲得沉浸式體驗。在技術賦能下的場景設置可以更多元化,滿足用戶追求真實、獲得直觀體驗感的心理需求。“直播+”、“短視頻+”多元創新、精細化成為趨勢,而隨著視頻流產品的發展逐步完善,“短視頻+新聞”、“直播+旅游”等全行業滲透應用成為一大趨勢,更多“直播+”、“短視頻+”在各大領域嘗試新的可能性。同時,平臺在致力于打造優質輸出內容的同時,也將泛娛樂化的內容更多轉向精細化,以提升用戶體驗。

短視頻行業競爭分析

隨著短視頻、直播行業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內容媒體、電商平臺開始引入直播、短視頻的產品形式,行業競爭加劇的趨勢顯而易見,短視頻平臺首先要在產品價值觀、流量分發方式上有其自己的獨特性,并且在技術和數據積累上保持自己的優勢。

其次,隨著短視頻用戶和內容體系的增長,如果公司的運營團隊和內容監管機制的成長速度跟不上用戶和內容的增長速度,會出現內容監管疏漏的風險,所以一定要加強社區內容監管。

*后,短視頻平臺在廣告和直播電商暫時處于發展初期階段,若不能持續完善相應的產品體系,引入合作伙伴,將會面臨這業務增長速度不及預期的風險。

總而言之,短視頻及電商是未來的大風口,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后誰能抓住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資料:

經濟前瞻分析:《2020中國短視頻/直播行業發展現狀、規模及趨勢分析 》

上游新聞《快手*快11月赴港IPO?背后大贏家可能又是它......》

華爾街報道《一邊賺錢一邊踩雷,300億的短視頻市場將走向何方?》

游戲茶館《2018年短視頻市場規模近500億,同比增長744.7%》

免責聲明

獨享,不如眾享

本文轉載自CMA訂閱號,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