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跳出“錢”和“人”去看,潮水的方向也已有所轉變。

“去年年底開始,監管的重壓已經*明顯了。”多位受訪者都提到了監管因素,認為這也讓不少人才對科技公司的前景感到悲觀。

部分大廠高管的回流,正是因為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審查愈加嚴格,上市變得愈加遙遠,手中的股票成了一張白紙,套現遙遙無期。

回想數年前互聯網金融紅*一時,銀行業增長放緩,大批人才跳出傳統機構,追逐風口。

但如今P2P徹底清退,大數據公司遭嚴打嚴查,互聯網存貸雙殺,牌照的管制、監管條款的限制下,《指南》認為,整個人才市場趨于冷靜,小公司、細分領域越來越難有生存空間,市場出現飽和。


穩健合規,又再次成為部分人才擇業的*標準。

誠然,有一部分人才回流,是因為在科技公司“待不下去”,才選擇回到金融機構。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金融機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需要人才、更懂人才。

機構們試圖擺脫自己“大象轉身”的刻板印象,主動擁抱科技變革的姿態,也更吸引人才向他們靠近。

尤其是從去年開始,新冠疫情直接讓金融數字化轉型進程提速,客戶經營已不再停留于傳統的展業模式,服務的每一環都會是精細化經營的體現,金融機構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急劇上升。

而那些在互聯網公司歷練過的人才們,正好可以把互聯網的經驗和資源,帶回至傳統金融機構。這類擁有雙重背景的人,自然在數字化轉型時代下,深受企業家們的青睞,給足人力和財力,讓其在公司大展拳腳。

前述科技公司中層也表示,*們經過千錘百煉,既懂技術又懂業務,這種“金融+科技”的復合型人才,自然也就成為金融機構們“挖角”*。

《AI金融評論》也注意到,部分曾有BATJ工作經驗的中高層,選擇過自行創業、成立AI金融公司,但也在*近兩年回到金融機構的體系之內,擔任銀行系科技子公司的業務線負責人。

不難看出,大型金融機構向中小機構,通過科技子公司/科技部門,輸出自身沉淀多年的技術能力和行業經驗,已是大勢所趨。監管層也通過多次發聲,鼓勵大機構“挑起重擔”。對科技子公司的重視和扶持,也意味著科技人才們在選擇回到金融體系時,有了更合適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