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已基本成為行業共識。



1
“無科技,不金融”成為共識


財聯社(深圳,記者 鄒晨輝)訊,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已基本成為行業共識。

在證券領域更是如此。6月29日,中信建投*公告,與騰訊公司簽訂金融科技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金融科技、金融業務、金融科技團隊建設等方面開展具體合作。此外,中金財富證券也在當天宣布和騰訊云進行合作。

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對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的爭奪也尤為激烈,由此引發的“金融科技人才缺口150萬”,“金融科技人才爭奪戰”等已成為業內熱門話題。


湘財證券金融科技項目負責人許穎榮告訴財聯社記者,加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推動業務轉型升級與模式重構已成為券業共識。湘財證券作為一家金融科技特色券商,早在2015年就*在業內開始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嘗試和布局,致力打造金融科技隊伍,持續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構建金融科技服務生態,在行業中形成了較好的口碑和品牌效應。

2
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人才困境成瓶頸


中證協在《關于推進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證券行業是智力密集型行業,人才的數量與專業能力是關鍵要素。隨著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數字應用水平提高,證券行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更為緊迫。


企業注重金融科技人才的能力


另外,數字化人才培育機制仍不健全,與國際*投行或科技公司相比,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證券行業存在數字化人才管理模式落后、激勵不足的現象。

金融科技人才應當是具有用戶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大數據思維,以及迭代思維等思維模式與新型知識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普遍存在招不到人、用不起人、用不好人的問題。《2017中國薪資和就業報告》指出,目前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
3
湘財證券著力培養金融科技人才梯隊


金融科技人才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具有技術背景、數字化思維,又熟悉證券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資源。作為公司軟實力的體現,聚焦人才發展,搶占數字化人才高地,培養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梯隊,已成為各券商人才戰略的重點。


湘財證券金融科技項目負責人許穎榮告訴財聯社記者,加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推動業務轉型升級與模式重構已成為券業共識。然而,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卻一將難求,未來金融業的競爭,主要是金融科技人才的競爭。因此,公司不斷健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內部員工成長培訓體系、外部與高等院校、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機構合作專項培訓等方式相結合,比如參加上海高金CGFT(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培訓認證、項目管理PMP培訓認證等,培養金融科技人才梯隊,助力公司金融科技與財富管理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


其中,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認證項目在其前瞻性、專業性、實用性及創新性等方面,恰好契合公司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需求。

湘財證券作為一家金融科技特色券商,早在2015年就*在業內開始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嘗試和布局,打造了實力不俗的金融科技隊伍,持續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構建金融科技服務生態,在行業中形成了較好的口碑和品牌效應。2018年12月,通過前期的投入和不斷完善,湘財證券正式發布服務于私募機構客戶的“金剛鉆”、服務于互聯網零售客戶的“百寶湘”和打通司內前中后臺為員工賦能的“湘管家”等金融科技服務品牌,走出一條具有湘財證券特色的金融科技發展之路。

這些應用、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出現,是以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應用的體現,也與公司高度重視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密切相關。
4
CGFT認證項目,助力金融科技人才培養


2020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的《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指出,“支持在滬高校金融科技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大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產學研結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認證項目是由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SAIFR)發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金融學院(SAIF)提供學術指導,管會教育互聯網創新模式支持,聯合打造的致力于培養創新型、實用性、專業化和國際化的既通曉金融又熟悉技術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金融科技“人才技能認證”、 “人才教育培養”、“人才價值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