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有名的管理顧問、學者和作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成就了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既然我們都想成為投資大師,而不僅僅是投資經理,那么我們就應該想方設法“做正確的事情”。

這恰恰是行業偏好發揮作用的地方。我們的“市場先生”(Mr. Market)有點兒瘋狂,容易情緒波動,有點兒人格分裂,還經常被誤解,但他確實有偏好,在不同時期,他對不同行業情有獨鐘。

問題是,我們如何正確窺探到“市場先生”在某一特定時期的行業偏好是什么呢?

為什么說行業很重要?

多數精明的投資者都明白一個道理,即就投資組合的回報而言,選對行業比選對股票的更重要。當某一行業的表現落后于基準時,這個行業內的多數基準股票都可能遭受不利影響,包括績優股。

那么,各個行業在過去12年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興衰變化呢?為了深入了解這一點,我們分析了美國十個主要行業相對于標準普爾500總收益指數(S&P 500 Total Return Index)的表現。

2007–2018美國主要行業vs.標準普爾500總收益指數

a4b81acf5fd655ecd16a014e1698e2c1.jpg

每個橫向小空格中的數據是特定行業在特定年份的年度主動收益率。例如,以標普500金融指數為代表的金融類股,在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分別比標普500 TR指數低了24%和18%左右。但在2012年和2016年,金融類股的收益分別比標普500 TR指數高出13%和11%左右。與此同時,能源行業是表現比較差的行業之一,尤其是過去7年(2016年除外)。

從比較好的方面來看,完全專注于科技行業的投資者在過去5年應該獲得不錯的回報:科技行業的平均alpha系數超過6%。

另一個重要的參考點是,各個行業的主動收益率在每一年的差異。剔除材料、電信和公用事業等規模較小的行業,剩余行業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主動收益率均存在較大差異,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主動收益率則更為一致。更大的差異也意味著機遇,可以進行明智的資產配置,增加對“市場先生”看重的行業的持倉,從而獲得顯著的主動收益。

避免踏入隱性行業配置的陷阱

如果行業配置能夠比較大地影響投資組合收益,那么隱性配置(implicit allocation)又如何呢?

一些投資策略鼓勵基于一個或多個特定因素的股票選擇。例如,價值戰略側重于傳統價值因素。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謹慎的方式,用來尋找能與投資者分享利潤的信譽可靠且賺錢的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因素在某些行業比其他行業更常見,也更具決定性。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創建了一種由100只美國股票組成的價值策略,這些股票的市凈率和市盈率不是*就是*,而且市值都超過20億美元,股息收益率在4%以上。這種價值策略的表現并不好:過去12年,該策略的年回報率比標準普爾500指數低了2%左右,而且還沒有顯著降低波動性。

這種策略的行業平均配置又如何呢?

57ed513b47084ed3011562e69c050ba2.jpg

行業配置與平均配置

通過創建對高股息率股票的偏好,我們增加了對金融、能源和公用事業類股的持倉。這三個行業在我們投資組合的比例超過80%,幾乎讓科技股和工業股變得無足輕重。

此類行業偏好可以導致隱性權重陷阱,進而可能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例如,在2017年,該策略將24%的資產配置給能源行業,只將1%的資產配置給科技行業——那一年,能源行業的主動收益率比標準普爾500指數低了23%,而科技行業的主動收益率則比標準普爾500指數高了17%。

我們可以手動為每個行業創建“保護欄”,并給*和*小資產配置設限,借此來避免這種陷阱。但是,這個解決方案只是權宜之計。對每個行業的資產配置都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決定,而不是由所選股票隱性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