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陳煜波
當前,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競相將數字經濟作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列成篇,將“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單列一章,要求“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這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資源豐富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數字經濟在需求端具有很強的網絡外部性和規模效應,用戶越多,產生的數據量越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就越高。多年來,通過一系列前瞻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的光纖和4G網絡,成功將超大規模市場和人口紅利轉化為數據紅利。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行政村通4G和光纖比例均超過99.9%。海量的用戶數據*大促進了零售業創新,我國已連續多年保持全球規模*、*活力的網絡零售市場,在許多領域成為全球消費趨勢和創新的發源地。
隨著產業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我國數字化進程正由消費端全面滲透到生產端。我國擁有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生產端擁有豐富的場景優勢。幾乎在所有工業領域,我國企業都是世界前沿技術和設備的*用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以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有利于將我國生產端的用戶場景優勢轉化為產業鏈供給側的數據紅利。目前,我國已建成5G基站超100萬座,占全球70%以上,5G終端用戶突破4億;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數超過7600萬臺(套)。這些海量的企業級用戶場景和需求數據,將*大促進我國本土企業針對客戶需求開展技術和產品迭代創新,緩解和突破“卡脖子”難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當前,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交叉融合,數字經濟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呈現廣闊應用前景。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全球鄭重*:“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既顯示了中國積*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彰顯了我國的大國擔當,也描繪了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藍圖。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技術融合形成的數字能源技術,將有效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將數字技術同新能源(風力、光伏、水力)分布式發電技術、儲能技術以及電氣化交通(如電動汽車)技術相融合,可以運用5G、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感知、連接能源系統“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全過程中的各種要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統籌分析優化系統中的各種資源,以數據流帶動能源流的生產、存儲、傳輸和消費,促進能源生產低碳化、能源網絡智能化、能源消費電氣化,從而推動能源結構加速轉型,促進零碳智能社會建設。可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決策部署,十分及時而必要。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關鍵路徑。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石建勛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作出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指明了方向。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各類社會生產活動能以數字化方式生成為可記錄、可存儲、可交互的數據、信息和知識,數據由此成為新的生產資料和關鍵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抽象出來的數據、信息、知識在不同主體間流動、對接、融合,深刻改變著傳統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信息系統、大數據、云計算、量子通信等數據信息處理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使得數據處理效率更高、能力更強,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時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社會經濟活動效率迅速提升、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
與傳統經濟相比,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賦予生產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新的內涵和活力,不僅在生產力方面推動了勞動工具數字化,而且在生產關系層面構建了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共享合作生產關系,促進了組織平臺化、資源共享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催生出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商品交換方式,提升了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從這個角度看,數字經濟將*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優化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重構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就成為數字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主動選擇。數字產業化是指數據要素的產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產業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化能夠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相應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數字產品和服務,從而引領和推動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又會產生關于各行各業生產經營銷售等的海量數據,為數字產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和數據資源,推動我國數字產業不斷做強做大,催生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等數據產業。因此,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一個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數字技術與傳感、仿生、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的有機結合及應用,使超大量高速流動的數據信息流得以跨越空間距離或地域限制,催生出智慧產業、智慧城市、智慧社會、智慧生活等新業態,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
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面。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可以打破傳統產業的生產周期和生產方式,使企業能夠借助互聯網廣泛的數字連接能力打破時空局限,將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更廣泛的用戶和消費者,提升企業產出效率,推動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另一方面,能夠讓企業有效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度量、分析和優化生產運營各環節,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可見,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生產要素進行改造、整合、提升,將大大促進傳統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實現生產力水平跨越式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