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科技創新引領

科技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經濟循環的原動力,內循環的原動力。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外循環為主,大量的發展是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把關鍵技術立足在國際市場的配置上。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國內科研開發方面在三個環節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科研創新首先是原始創新0—1的源頭發明創新,無中生有的創新。在這一塊上,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不夠。中國現在每年的研發費世界第二,總量不小,但是我們的研發費中只有5—6%投資在0—1的創新方面。世界發達國家,每年研發費的20%投資在0—1的源頭創新上,重大發明創新的項目上。所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源頭創新方面力度不夠,今后10—15年應該力爭使我們的研發創新投入占比趕上世界*的水平,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在研發成果的轉化上,我們轉化力度不夠,0—1發明以后,好不容易發明了,能夠孵化出產品這一塊,1—100的轉化上我們轉化度不夠。目前中國的轉化度大體上是發明量的10%,世界大體上人類發明成果的40%轉化為生產力,中國目前10%的轉化度在世界范圍偏低。中央已經反復提出強調要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要向德國的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學習。弗朗恩霍夫研究所是一個發明創造轉化為生產力的中介機構, 里邊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經濟人,通過他們的專業中介,讓能轉化的人和能發明的人結合在一起。


第三,好不容易1—100成了產品,怎么樣把這些產品大規模生成形成獨角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那么,這方面我們缺少資本市場的支持,缺少金融力量的支持,在這個意義上,各種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資本市場科創板怎么來推進幫助這些產業形成獨角獸,形成重要的產業,也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事。


所以在這三塊如果聯手努力使中國的科研創新,圍繞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圍繞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老百姓生命健康,形成我們自立自強的科研創新體系,也將是中國十四五到2035年重要的一個方面。

05

實現共同富裕

過去40年,中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努力地發展,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快,黨中央在十四五2035年期間很重要的一個發展戰略,就是在努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理想,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我們一定要清楚它是一個分階段實現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概念,不能犯急性子的毛病。它是一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件事共同配合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做大蛋糕是*性的,分好蛋糕是第二性的,如果只有分好蛋糕沒有做大蛋糕,*后會越做越小,這也是違反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的。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富裕,不是一刀切的平均的富裕。共同富裕講的是要縮小三大差別,不是說消滅三大差別,是要讓過大的區域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縮小到社會可以容忍,大家可以接受的狀態。


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三次分配來實現共同富裕。一次分配講效率,兼顧公平,二次分配講公平,兼顧效率,三次分配講道義,講風格,講自愿,不能靠強迫捐款。這三次分配在本質上講,一次分配是基礎,二次分配是關鍵,三次分配是輔助。在分配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讓全體民眾努力工作,各得其所,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我們一定要完整的理解共同富裕。


總之,當我們把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問題放在高質量國民經濟發展的結構之中,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安排之中,形成一個合理的體系的時候,那么中國整個國家的共同富裕,就能夠實現。*終到2035年中國可能實現4億中等收入人群翻番,6億低收入人群減半,*終使整個中國內循環的空間,消費的動力潛力有巨大提升。


以上就是我要講的5個戰略方面的新的路徑。


我相信在5個戰略的推動下,中國2035年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將達到25000美元以上,中國GDP總量會達到30多萬億美元。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人群。全世界高收入人群現在是11億人,中國一進入就變成25億人,而14億人是相對共同富裕的而不是兩*分化的14億人。中國在世界的引領作用和影響力都會得到巨大提高。中國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將*大的提升,而世界各國與中國的凝聚力和諧的共處的狀態也將會得到*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