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未來大家同桌吃飯,盤子和筷子上都安裝了傳感器,用餐時桌旁的系統將自動計算每個人夾了多少下,夾的是貴的菜還是便宜的菜,結束后分別向每個人收費……這或許就是未來的AA制。

清晰OR模煳

這樣的未來遠嗎?或許不會特別遙遠,因為整個大數據時代到來后,全社會似乎都在進行著一種廣義的計算。

隨著社會計算能力越來越強,社會構建的網絡越大,各種合約逐漸從模煳走向清晰。在喜歡AA制的人看來,未來*的AA制模式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而言更清晰,他們就有更多精力處理其他事情,而且構建的人際網絡圈子也會更大。

對于企業,清晰意味著費用的黑匣子不再模煳,所有成本都是直接成本,每個項目的成本一目了然,能夠實現*管理,*到某一個部門、某一個班組,甚至某一個人、某件資產。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學科交叉明顯,學科邊界正在變得模煳,行業的邊界被打通,公司的邊界在消失。禪語稱凡墻即是門。這意味著一度隔離的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必須讓數據連通。這是件很難卻又是必須完成的事,只有實現數字聯通,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方式、組織結構才可能被重構。

有用OR無用

信息有用,噪音無用。信息是有指向性的數據,與之對應的則是噪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噪音也是數據,只不過曾經這是被我們拋棄的,現在要把這些數據拾回來重新構建底層數據鏈路。比如,財務人員容易陷入貨幣計量的單維數據世界,抽象的財務數據盡管容易計算,卻喪失了豐富性。

除了金額,位置、時間等信息都沒有被計量。簡單而言,數字時代管理的整個邏輯實際是一個數據下探的過程,要從信息層面進入到數據層面,然后才是數據重構的階段。

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從數據底層提煉出新認知,得到新知識,包括在不同環境下怎么使用這些知識的智慧。

由于技術進步,數字能夠從十進制轉換到二進制,使得人們有能力進行下探,這對財務的影響是巨大的。財務不應該被固化在原來的思維方式,財務的工作也遠不止幾張Excel表。

如果所有的資源都能夠被追蹤,從進入企業的形式、時間、當前使用狀況到在組織中如何流轉、誰負責、使用效果怎么樣,都被記載。這意味著財務關注的一定是大數據,而不是小數據。我們之前所認為的一些無用的東西,在另一個時間和場景下可能十分有用。這就是數據。

確定OR不確定

數字經濟時代的另一個特征是可以增強人類對整個社會的控制感。其實,人類特別喜歡控制,不喜歡無序,有時候喪失控制帶來恐慌。

在數字時代,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確定性規則,構建智能合約,在特定條件滿足時可以實現自動執行的規則,如現在的ETC、人臉識別技術。

財務會計的處理流程,一旦能按照固定規則確定下來,財務處理的流程將大大縮減,效率大幅提高。數字時代對確定性的利用可以讓整個社會協作效率大幅提高,人們靠經驗判斷正在被數據靠模型規則所取代,人類社會進入算法時代。

但*度的控制也是一種誤區。管理學所強調的控制存在弊端,就是當環境出現巨大不確定性的時候,越是以為控制得井井有條,越有可能失靈??刂仆腔诹炕?,量化得越*,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就越弱,很有可能導致對未來的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風險出現一些錯判。數字化能帶來很多好處,但是不代表數字化能解決所有問題。

耦合OR溢出

在數字化轉型中,能力遷移模型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即在數字化進程中鍛煉出的能力是可以對外賦能和復制的。數字化能力強的企業,每個部門都可以對外賦能,而管理學思維太關注結果而不關注溢出效應,太強調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太注重耦合性。但是,大數據是依賴溢出效應的。數字經濟讓組織形成系統,形成系統以后才能持續進行迭代。技術與系統的升級盡管初期比較慢但卻是指數級增長的,越迭代越讓我們感到吃驚。

尤其重要的是,數字化生存、數字化轉型應當是一種生長機制,與智慧一樣,需要試錯和迭代。大數據項目是在應用過程中發現痛點,有了痛點才能成長,但太多的人一開始就用苛刻的標準去判斷公司內部的數據化轉型項目。

這就像你去評價孩子,孩子是需要成長的,總有一天會讓你感到吃驚。大數據項目*后到底能帶來什么,可以規劃、又很難被規劃,在迭代的過程中或需要更多的問題,也或許能發現新的機會,但我們不去做,就永遠沒有機會。

應對OR挑戰

大數據需要數據治理,數據的質量、標準和定義是應用的基礎。另外,只有數據和科學家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企業的考核激勵政策關注當下的績效,大數據在企業的推進也是很艱難的,因為大數據的效益是逐步體現的。公司的價值觀、政策和文化的土壤不改變,大數據之花也很難真正盛開。大數據不是憑借簡單的算法,不僅是技術,它已經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每個環節。

以大數據、物聯網驅動的新經濟的含義,除了包括阿里、騰訊這些天生具有數字基因的企業崛起,更重要的是整個商業社會在數字化進程中,企業組織架構、商業模式、業務流程、管理方式的變革。大數據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技術。數字經濟不僅影響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連接,也改變社會、改變組織。為什么我們的感受會如此真切?或許是因為,人類本身也是數據吧。

作者介紹:

劉鳳委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CMA訂閱號,轉載目的重在分享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戳下方二維碼測試一下你的報考條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