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今天就十四五到2035年期間,今后的15年中國的發展戰略路徑的選擇做一個演講。


從今年開始,中國進入第二個100年,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階段。今后15年,是我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的15年,也是我們百年未有大變局,發展*為關鍵的15年。


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中國的發展戰略會出現什么樣變化?我認為會有5個新的戰略路徑變化。

01

以內循環為主體的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推出

1949年10月1號開始到2050年這100年的發展,大體上分為三個戰略循環的階段。*階段是從1949年底到80年代初,中國當時限于帝國主義的封鎖,這30多年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循環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從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一直到2012年十八大前的30多年,中國進入了一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以外循環為主的階段,充分運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積累財富、積累動力。第三階段是從十八大以后、包括現在直到未來2050年期間,中國進入了一個以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階段。這個階段的戰略與以前的戰略相比,在內循環方面會出現5個變化。


一是能源、糧食自主自立,工業制造自主自強。中國發展會從能源、糧食更加安全的角度,形成一個以國內的能源和糧食自主自立的經濟循環體系。同時,在工業方面也會形成一個自主自強的工業制造體系。


二是我們的國民經濟依賴世界市場的程度將會有所減少。在以外循環為主的時候,中國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達到65%左右。*近這些年來,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已經降到了32%。我認為今后的十幾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會進一步降到25%左右。也就是說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多的依靠內循環。


三是高標準的商品和要素循環的市場經濟體系。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商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較高標準的市場循環體系。但是中國在要素市場方面,不管是要素的定價、要素的配置、還是要素的流轉,比較多的還是依靠政府在進行配置。今后十幾年,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發展,要素的配置和定價將更多地由市場決定,形成一個高標準的要素市場循環體系。


四是中國的產業鏈配套安全。今后這一個階段,中國產業鏈通過強鏈、擴鏈、補鏈使得我們全要素的產業鏈更多地依賴國內市場。過去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將轉化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也就是說零部件原材料百分之七八十在國內,然后產品市場還是覆蓋世界。它的基本特征在產業鏈的分工上面還是開放地水平分工,讓世界*有能力,*有效力的企業加工各種部件。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水平分工產業鏈企業集群百分之七八十將垂直整合一體化,在中國國內形成加工制造的產業鏈集群。


五是作為內循環的*動力也是中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將有較大的提升。目前,中國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規模占GDP的比重只占42%。共同富裕發展的邏輯下, 我預計在今后十幾年,會從42%逐漸上升到50%以上。由此,內循環的發展動力,經濟拉動的能力就更強了。


另一方面,在國際國內雙循環中,對外開放的國際循環也會發生重大變化。我們會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更寬領域的開放,更有力度的開放。這種開放特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中國的貿易政策將從過去幾十年以出口導向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出口,同樣鼓勵進口,讓中國老百姓分享世界商品發展的成果。


第二,在投資政策上,我們將從過去著力引進外資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同樣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平衡的狀態。


第三,中國的開放區域將從沿海開放為主為先,沿海先開放5年、10年,然后再把開放政策轉移到內陸地區轉變為東西南北中,東中西同步開放。


第四,中國的開放將從原來比較多傾斜于工業制造、建筑業、商業、房地產等轉變為寬領域、全方位、多渠道的開放,在金融、貿易、服務貿易、教育、衛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全面開放。


第五,中國的開放將從過去比較重視要素和流量的開放,轉變為制度和規則的開放。更注重營商環境的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更多地參與WTO、各種FTA協議的討論,參與世界開放規則的制定。


總之,內循環、雙循環的體系是中國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發展的必然選擇,將使中國更高層次開放和更大力度發揮國內發展潛力,是中國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