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府發〔2021〕15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8日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
為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更好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依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等支持指導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金融市場發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斷增強。上海形成了集聚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保險、票據、信托等門類齊全的金融市場,匯集了眾多金融產品登記、托管、結算、清算等金融基礎設施,推出了一系列重要金融產品工具,市場要素齊全,技術手段*,為金融資產發行、交易、定價和風險管理等提供了堅實保障。截至2020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2020年*公開發行(IPO)股票籌資額、股票成交額分別位居全球*、第五位。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上海*交易所場內現貨*交易量位居全球*位。上海期貨交易所多個品種交易量位居同類品種全球*位,原油期貨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2274.8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55.5%。
市場定價功能不斷提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利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深入推進,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成為人民幣匯率水平的主要參照指標。國債上海關鍵收益率(SKY)成為債券市場重要定價基準。“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影響力日益擴大。
支付清算功能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城銀清算服務公司、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CCP12)等一批重要清算機構或組織落戶上海。銀聯芯片卡標準成為亞洲支付聯盟的跨境芯片卡標準,上海已成為全球交易規模*的銀行卡交易清算中心。
風險管理功能不斷增強。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了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貴金屬、能源化工等系列期貨品種以及銅、*等期權品種,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和國債期貨系列產品,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了外匯掉期、外匯期權、利率互換、利率期權等衍生品,風險管理工具不斷豐富。中央結算公司在滬建設債券擔保品專業化管理平臺,推動完善債券市場擔保品違約處置機制。上海清算所推出外匯即期、遠期、掉期、期權等產品的集中清算業務,風險防范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是金融改革創新深入推進,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17.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91.3%,實體經濟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上海在全國*開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期貨保稅交割、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等創新業務試點。
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效應日益增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上市企業高度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深化資本市場制度改革“試驗田”的示范性和引領性日益顯現。科創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投貸聯動等創新深入推進。金融科技發展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建信金科、中銀金科、交銀金科等金融科技公司在滬設立。
對重點產業、中小微企業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通過信貸支持、上市融資等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積*發展普惠金融,實施信貸風險補償和獎勵政策,設立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上線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推進票據業務創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跨區域聯合授信、移動支付等金融服務取得積*進展。
三是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更加凸顯,國際聯通交流持續擴大。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先行先試效應顯著,創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在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自貿試驗區銀行業務創新監管互動機制、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等方面*探索。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啟動,*實施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一次性外債登記等一系列創新舉措。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取得重要進展。銀行間債券、外匯、貨幣等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滬港通”“債券通”平穩運行,推出“滬倫通”“中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互通”。“熊貓債”發行規模進一步擴大。以“上海金”為基準的衍生品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線。中國股票、債券被納入明晟、彭博巴克萊、富時羅素等全球重要指數。
中外資金融機構集聚效應明顯。截至2020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達1674家,比2015年末增加196家,外資金融機構占比近三分之一。外資法人銀行、保險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內地總數的一半左右,成為境內外資金融機構*集中的城市。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構均已在滬開展業務,全國33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中有29家落戶上海。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不斷擴大。在滬金融市場收購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孟加拉國達卡證券交易所部分股權,參股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上海交易所國際交流合作中心成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動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幣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并開展交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融機構來滬展業不斷增多。在滬金融機構對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服務日益加強。
四是金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金融中心城市影響力明顯提升。金融法治建設深入推進,在全國*設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機構。上海市人大頒布《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建立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穩定協調聯席會議制度。
信用與消費者保護體系建設不斷健全。落戶上海的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功能不斷發揮。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在滬設立,不斷完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機制。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先后成立。
金融人才高地建設取得積*進展。深入實施“上海金才工程”,金融人才培養開發體系進一步健全,金融人才選拔和金融人才實踐基地等一批人才項目取得良好成效。金融人才服務政策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更加優化,金融人才規模和素質進一步提升。
金融中心城市品牌知名度日益擴大。城市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日益優化。金融集聚區建設成效明顯,陸家嘴金融城在全國*實施“業界共治+法定機構”公共治理架構,沿黃浦江金融集聚帶承載力不斷提升。“陸家嘴論壇”成為國內外金融*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
盡管近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成熟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水平相比,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提出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較大發展空間。主要包括:金融市場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有待提升,國際投資者占比較低,全球市場定價能力和影響力還不夠強。高能級金融機構總部集聚度還不夠,金融機構業務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對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等的服務力度仍顯不足。金融產品不夠豐富,衍生工具種類不夠完備。與金融開放創新相適應的法治、監管還需要繼續完善,國際化*金融人才占比有待提升,信息技術及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化解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

